查看原文
其他

推TA上头条 | 从河海到浙大,谢超逸:每分每秒都做到极致,愿成“大国工匠”

小海螺记者团 河海大学 2020-08-29

谢超逸,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大四学生。2018年度宝钢奖学金获得者、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江苏省三好学生、专业绩点排名第三,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竞赛一等奖、“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个人全能二等奖、“认证杯”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一二阶段一等奖,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主持国家级大创项目一项、发表EI论文一篇、6项国家专利……


这一项项耀眼的成绩,正是谢超逸大学时光的最佳诠释。然而,在刚进入大学时,他的高考成绩仅仅比河海大学投档线高了1分,是什么样的经历,促成了这一场逆风翻盘?



我是不是应该在大学里自己做些什么?

采访的伊始,这个阳光直率的大男孩就直言不讳地表示:“我自己可能还不太适合高考的模式,没有办法完全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高考这个舞台上,没能最好的让自己尽其所处。”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份付出不会得到回报,也没有一种热爱不会最终找到归属。进入大学以来,谢超逸才发现自己潜能的发挥之地,大学的舞台真的很大,只要有专一的热爱,总能够闯出一片天地。


在大一加入科协的面试中,面试学长的“有无自学经历”一问给他带来了无限的遐思——“我是不是应该在大学里自己做些什么?”于是,谢超逸凭借着对机械设计的极大兴趣自学了各类技术软件,在大一寒假结束时,他已经熟练掌握了SolidWorks、PS等专业软件。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前期的额外付出与积累使他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就受益良多。他以出色的能力进入数学建模实验室,斩获第九届“认证杯”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一、二阶段一等奖;被工图老师推荐参加“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和产品建模创新大赛,获得个人全能二等奖,还获得Catics大赛3D本科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竞赛一等奖等众多沉甸甸的奖项。


然而在这其中,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也付出最多的,是获得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的手持快速拉切采摘器。


谢超逸和团队成员观察到现有的荔枝采摘方法很不成熟,如果一整串摘下来会损伤到荔枝,甚至导致一整串报废;如果一个一个人工采摘则费时费力,很不经济。恰好,有一个同学寒假在广州生活,在荔枝地里采集了很多信息,在经过近三个月的缜密调查后,他们构思设计出了一种独特的拉切采摘器。


这种采摘器通过夹持固定的方式减少了对果树的伤害,采用拉切的方式进行采摘,工人一次伸手回拉的动作可以收集一整树枝的果实。下面的网兜避免了荔枝落地的损失与人工二次捡拾,既便利,又高效,大大节约了果农采摘的成本。


“三个月里我们真的是付出了很多,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谢超逸告诉我们,那时候无数个夜晚是在修改图纸中度过。最终,这件产品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名次,虽然已经很优秀了,但他表示在名次公布时,还是略有不甘。“比赛嘛,评委的主观因素和运气会占一些比例。我们的设计绝对是没问题的。”


也许正是这一股自信与执着的劲,激励着谢超逸勇往直前,拿下一个又一个奖项。





同样的1440分钟,每分每秒都做到极致

在时间管理上,大多数人认为,对自己最重要的与最紧急的事情要先做,对于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任务,可以放弃或者交与别人完成。然而谢超逸却极并不赞同这个做法,“有的人认为推掉了事情就是提高效率,但其实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是在推卸责任。久而久之,不仅效率不会提高,甚至可能养成一种懒惰的习惯。强迫自己,早睡觉,少说废话,多干事。”他一句一顿地总结道,“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别人的时间也是宝贵的。一天24小时,1440分钟,要好好利用。”

在学习方面,谢超逸认为大学的绩点制对他非常适合。“我不可能保证每门功课都是一百分,但保证大部分科目九十分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他认为,学校的学分绩点制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套非常完美的制度,九十分即满绩的制度给予了我们很大的空间来平衡各科之间的投入精力,对喜欢的课程可以钻研深一些,对于那些不喜欢的,也要投入相应值得的时间,努力达到九十分以上。与此同时,可将抽出更多的时间做更多有实践价值的事情。


正是由于这种一丝不苟的时间管理方法妥善地处理好了各科的平衡,谢超逸在大学里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也腾出了大块的时间来专心处理各种科研、竞赛与工作。“其实我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事儿,即使那些别人看来是杂活的事我都喜欢去干,我可不是一个只会埋头学习的人。”他笑着谈到。


凭着一颗负责与热爱的心,如今谢超逸已经成为了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科协的主席。最令他自豪的,莫过于在大二时当创新部副部长时创立的培训考核制度。这套制度模仿了全国机创大赛的形式,对部门内的同学进行培训与考核。他给予参加的同学大约三周时间,根据规定的主题设计一个作品,然后再集中答辩,演示作品的实际操作。“最终我们会根据优良等级,给同学们颁发证书,这就是他们实力的一个证明。”


谢超逸告诉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是对同学们进行考核,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获得实践经验,进而为学院竞赛输入新生力量。如今,这种考核制度已经被推广到了整个机电学院科协,新生也可以凭着这张证书更方便地参加学院内导师的一些科研活动,这也间接起到了培养更多同学对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兴趣和热忱。


谈及帮助同学,谢超逸还在大一大二连续获得四次“优秀志愿者”的称号。在大一一年内他帮扶的同学总数竟达到450人,从面对面的帮扶到开设讲座讲堂,无所不包,从高数、大物、工图、C语言,到电子电工,再到CAD、GearTrax软件等,无所不讲。被他帮扶的对象都收益匪浅,其中有5人次在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8人次在院校级科技竞赛中获奖。



不畏浮云遮望眼,愿成“大国工匠”

如今,谢超逸已经成功保研至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可以说是未来可期。然而,在刚进入大学时,他却只是想着专心地读完四年大本科,然后找一份工作。

“这也可以说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吧。”他笑着谈到,“那时候在一节高数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泰勒公式这个内容,考研的同学一定要好好掌握。”于是他就在底下随口嘟哝了一句,如果保研呢?老师看了他一眼回道:“保研都不用考数学。”在那时,谢超逸好像突然意识到自己未来想朝着哪方面努力了。自此以后,谢超逸就时常翻阅学生手册来了解保研,对这种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之后,他决定走这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虽然常常在学习、科协与竞赛间奔忙,但一有闲暇时光,谢超逸就会选择读历史书籍资料来放松自己。《全球通史》,《资治通鉴》都是他喜爱翻阅的。“平时时间紧,我都会直接在网络上查看历史资料,但是如果不同资料有出入,就会翻看书籍。”他总说要是自己是个文科生,就去历史系读书,成为一名历史学者,并且希望有朝一日出现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上,创一家之言。可惜现在的他已经身处机械工程的海洋,估计不会再投入历史系的怀抱了,但他知道内涵厚重的历史会接纳每一个在休憩时想要亲近它的人。


谈及未来,谢超逸表示将在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发展自己的潜能。他认为,中国目前产业的一个缺陷就是许多硬件做不上去。如今的市场导向下,很多人把精力都放在了超前的智能制造的算法与控制上,诚然,高新科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但是如果软件提升上去了,硬件却不能相应跟进,制造不出高质量的产品,“中国制造”也就仍然依靠进口的硬件例如高端芯片,难以与高精尖的进口产品抗衡。谢超逸坦言更喜欢亲自动手设计与制作。


“我喜欢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未来的计划是成为一名能够振兴中国制造业的蓝领工人。”

 


在当今这个最好的年代里,一个大学生最需要的品质,不仅仅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谢超逸就是这样一个人,经历大学四年的繁华始终牢记自己最初的热爱,以冷静的眼光对待如火如荼的市场潮流。而我们,也能从他身上看到水之子的赤忱,看到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屠绎炜

图片:谢超逸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龚炎华、柏蓉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你就点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